欧美性XXXXX极品,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高清人人天天夜夜曰狠狠狠狠

首頁 資訊 國內 聚焦 教育 關注 熱點 要聞 民生1+1 國內

您的位置:首頁>資訊 > 教育 >

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有哪些變化?教育部發(fā)布會詳解

來源:騰訊網    發(fā)布時間:2022-04-22 07:43:53

4月21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fā)布會,介紹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修訂情況。據了解,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于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執(zhí)行。那么此次修訂后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有哪些變化?

修訂后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更加注重全面育人

據了解,現行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已分別實施了20年和10年以上,根據課程改革自身規(guī)律性要求,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的修訂完善。2021年4月至12月,國家教材委及其專家委員會審議審核通過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語文等16個課程標準。

那么修訂后義務教育課程方案有哪些變化?教育部教材局局長田慧生認為此次課程方案完善了培養(yǎng)目標,優(yōu)化了課程設置。

田慧生表示:“新修訂方案整合小學原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和初中原思想品德為‘道德與法治’,進行九年一體化設計;改革藝術課程設置,一至七年級以音樂、美術為主線,融入舞蹈、戲劇、影視等內容,八至九年級分項選擇開設;科學、綜合實踐活動開設起始年級提前至一年級;將勞動、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課時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

在課程教材研究所所長張國華看來,修訂后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深化了課程改革,更加凸顯全面育人,素養(yǎng)導向。

張國華介紹:“語文課程將‘文化自信’作為要重點培養(yǎng)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之一,歷史課程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引導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茖W、物理、化學、生物學等科學領域課程在目標與內容架構上注重縱向銜接與橫向配合,加強了對共通性素養(yǎng)的培育。”

要求學校增加跨學科學習和學科實踐活動

據了解,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于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執(zhí)行。那么作為學校教學工作需要做哪些調整?

國家督學、北京市中關村第三小學原校長劉可欽介紹:“學校要特別注重結合這次增加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建立相應的課程研發(fā)機制,引導教師突破學科邊界,鼓勵教師開展跨學科教研,建立‘共同備課、協商上課’機制,設計‘主題鮮明、問題真實’的跨學科學習活動,進一步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價值意義感和趣味性,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p>

創(chuàng)新是推動一個國家不斷發(fā)展的不竭動力。在此次課程標準和方案中更加強調學科實踐,就是要引導學生像科學家一樣思考,經歷問題發(fā)現、問題解決的過程。為此,方案和標準中規(guī)定每學科拿出10%的時間開展實踐活動。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實踐活動對學生來說非常重要。他認為:“現在孩子確實用了太多時間在刷題和書本知識上,卻缺少實際體驗。我們大量學生主要接受的是間接知識,只有建立在學生體驗基礎上的學習,才能夠終身維持,并隨時激活、提煉出來,用于當下的生活,讓學生做自己喜歡做的,玩自己喜歡玩的。實際上這樣一來才有可能讓一個人學的東西變成真正活的東西,不是刻板的知識,不是標準答案。”

學業(yè)考試評價標準要強調命題的素養(yǎng)立意

此次修訂一個創(chuàng)新點就在于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研制了學業(yè)質量標準,來引導和幫助教師把握教學深度與廣度,為教材編寫、教學實施、考試評價等提供依據。那么,修訂后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對于未來對學生的評價考察,會有哪些影響?在教育部教材局一級巡視員申繼亮看來,未來的考試評價,要強調命題的素養(yǎng)立意。

申繼亮表示:“就是要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給出的任務當中去考察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去考察學生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不是簡單考查學生死記硬背,比如歷史,改變過去死記硬背時間、人物、事件的考試要求,而是通過提供素材,讓學生進行綜合分析。素養(yǎng)立意的考試命題,考查學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方面素養(yǎng)的綜合表現。我們怎么考呢?比如,《馬關條約》簽署以后,清政府被迫允許外國人在中國投資辦廠。改革開放以后,中國也允許外國人來投資辦廠,這兩者有什么不同?這不僅僅考學生歷史知識掌握情況,更主要考查學生的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等方面的素養(yǎng)。”

編輯/譚衛(wèi)平

關鍵詞: 課程標準 義務教育 實踐活動

頻道精選

首頁 | 城市快報 | 國內新聞 | 教育播報 | 在線訪談 | 本網原創(chuàng) | 娛樂看點

Copyright @2008-2018 經貿網 版權所有 皖ICP備2022009963號-11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聯系郵箱:39 60 29 14 2 @qq.com